明鹿鼎記

【0950 先大宴同僚再拜訪岳父】

阅读页设置
背色

  

  

  

  

  

  

  

  

字體

上一章 首頁 目錄 書架 下一章

    想想這一年的變化,韋寶不禁感慨,不管天地會有沒有什麼發展,其實對於他個人來說,在明廷這一邊,發展的其實還算可以。

    尤其是一幫言官,都察院的御史們,大理寺的官員,這幫人可都是眼睛長在頭頂上,天天靠參劾別人過日子的,但面對韋寶就不同了。

    因為韋寶現在其實還兼著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官職呢!

    雖然他長期不在京城了,但他的官職並沒有人敢動。

    一方面,都察院和大理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是他提拔的,他將原先的人都踢出去了,都換上了這些衙門的子弟。

    所以這些人對韋寶是對恩師,又是對座主,對領路人一樣恭敬的。

    這是韋寶在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勢力,別人想動也動不了。

    另一方面,現在是閹黨當家,韋寶與閹黨雖然沒有到明里作為閹黨干將的地步,卻也幾乎是半公開的了。

    不是和魏忠賢有良好的關係,怎麼可能短短時間內升遷那麼快,十五歲的人,十六歲還差一個多月,就已經做到正三品大員了,簡直可怕。

    說和閹黨沒有關係,也沒有人相信啊。

    更難能可貴的是,參遍了所有人的東林黨,至今還沒有幾個東林黨大臣參劾過韋寶。

    這都是因為韋寶曾經救過楊漣,現在還將楊漣的女兒留在身邊,扶持楊漣和左光斗等人的兒子。

    或者說是保全了很多被魏忠賢殺掉的東林黨大臣的後代。

    光憑這一點,即便大家覺得韋寶幾乎可以算是半個閹黨,但東林黨並不恨韋寶,至少韋寶沒有刻意針對過東林黨,反腐都是全面對待,並不針對派系,不針對哪一個個人。

    還有,大明朝的官場並不像後世,不能橫跨幾個部門,大明朝的管理有點亂,沒有這一說法。

    有的人兼任七八個職位都是有的。

    大明王朝的官場來說,憤青、噴子太多,假道學。

    當初張居正奪情時,個個群情激憤,大有不共戴天之勢。

    但到了魏閹專權時,也沒見你死我活,不也無恥跪舔。

    再說奇葩頭銜,陸炳一介武夫,可以活著加封三孤加三公,獨一份。

    劉瑾,「立皇帝」,魏閹,九千歲,建生祠。

    魏閹侄子魏良卿活太師,比肩張居正啊。

    當然,魏良卿目前還沒封伯爵、公爵,那要等到原本歷史的幾個月之後。

    因為弄死了努爾哈赤,袁崇煥有功,魏良卿也沾了光,直接一路從伯爵到公爵連著跳。

    像韋爵爺這種一上來就是侯爵的,在大明王朝歷史上還是挺多的。

    其實韋爵爺也沒有什麼拿的出的功勞,但仗著是英國公張維賢的女婿,又與東林黨和閹黨都有良好關係,勢力不說多大,反正也不算小了,畢竟把持了一大片地方,屬於京城實力派加上地方實力派的綜合體。

    加上控制了一個正二品衙門,弄個侯爵的名爵,也就不算什麼了。

    明朝的治理有個公認的大失敗,紙幣問題。

    大明寶鈔,永遠神。

    胡元發紙幣還知道得有絲綢白銀這些真玩意兒當準備金,大明發的寶鈔純粹是在發紙。

    宋金髮紙幣還知道紙幣用久了會磨損,國家得負責定期更換,順便回籠一部分貨幣就當抑制通脹了。

    大明發紙幣之前滿朝文武好像連一個知道紙幣會磨損的都沒有,啥時候給老百姓換廢紙也是看皇帝心情,開開關關沒個定數。


    不過這還只能說是菜,畢竟對布衣將相來說理財不是本行。

    理財官僚也需要傳承,韃元儒學是從程朱傳下來的,不是這一路。

    具體菜到啥程度,比如說宣德年間還有官兒建議說為了便利鈔法,應該禁止民間以布帛米麥交易。

    菜可以容忍,但壞就不行了。

    寶鈔應用的同時,禁止民間以金銀甚至銅錢,哪怕是明朝自己鑄的銅錢都不能作為貨幣來進行交易。

    然而,在統治階級中,白銀一直在流通使用,比如說,捕魚兒海戰役後,朱元璋就賜給藍玉金二千兩,唐勝宗、郭英白金各一千兩。雙重標準。

    洪武八年使用寶鈔的時候,下令嚴禁民間造假幣,誰向官府舉報就有賞,賞金是什麼呢?白銀二百五十兩!

    合著朱元璋自己也知道寶鈔不值錢。

    這就只有一個解釋,寶鈔就是衝著老百姓手裡的金銀去的。

    百姓用寶鈔,你朱元璋自己用白銀。

    這種拿廢紙搶貴金屬的行為,這種垃圾貨幣大家能認才有鬼。

    到太祖晚年的時候,寶鈔已經貶值了十四倍,洪武八年白銀一兩換寶鈔一貫,洪武三十年能換寶鈔十四貫。

    到了宣德七年更是白銀一兩換寶鈔一百貫,正統元年白銀一兩換寶鈔一千貫。

    通脹還有一個附加惡果就是官俸。

    雖然明代官僚工資歷代最低,但按照洪武初年的標準,只要照數發給,還是多少夠用的。

    可惡就在於將俸祿里的糧食折合成寶鈔,二分米八分鈔,這八分鈔是讓百官喝西北風去麼?

    因為寶鈔只發行不回籠,朝廷收稅總不能收廢紙吧?

    結果社會上寶鈔泛濫,國庫里反而寶鈔不足,大量靠工資吃飯的官員連寶鈔都領不到。

    當永樂宣德全盛之時,大明兩京文武官員都能被朝廷欠了整整兩年的俸鈔!真是做法自斃。

    官不聊生然後民不聊生,遂置於一切糜爛的境地。

    韋寶不認為明朝是治理最失敗的朝代。

    正如黃宗羲後來悟出的道理一樣,一個王朝的滅亡,是錯綜複雜的多種綜合矛盾造成的,絕非一人一事所能導致的。

    也絕非簡單的君昏臣庸所可以解釋。

    由於對一切歷史現象都從經濟上找根源的做法逐漸不滿。

    因此,韋寶試圖從具體原因入手,根據自己目前看到的情況,總結明朝滅亡的幾個主要原因。

    財政危機與軍屯體系的破壞。

    兩線鏖戰的困境。

    新經濟因素與舊國本的衝突。

    宦官專權與黨爭。

    首先是明朝的財政問題或者說明朝的財政危機。

    明朝的財政不良的確是其滅亡原因之一。

    明代的田稅長期實行低稅率,這一點與漢代相同,與當時周邊各國相比,明朝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稅率實在不高,同期日本稅率就高達百分之五十。

   



【0950 先大宴同僚再拜訪岳父】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上一章 首頁 目錄 加書籤 下一章
相關:  崇禎盛世  萌皇  《最猛三國》  甲午崛起    唐殘  法象仙途  東瀛娛樂家  戰國野心家  
同類最熱
搜"明鹿鼎記"
360搜"明鹿鼎記"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