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

第八百一十五章在路上

阅读页设置
背色

  

  

  

  

  

  

  

  

字體

上一章 首頁 目錄 書架 下一章

    國內最早建立軍屯莊,實現集體生產的劍南、關內等地,因為集體環境下,足飽的生活和相對良好的衛生條件,造成的生育浪潮,已經逐漸變成近年來新增加的人口紅利。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由於每個家庭能夠養活到成年的子女,大為增加,卻進一步造成勞動就業壓力的加劇,畢竟這些年無論是軍屯莊還是軍屬工場,擴張的產能終究是有限的,而這些生產崗位和需求,還要面臨那些越來越多投寄在軍屯莊下的傍戶競爭,他們也需要轉變身份的上升空間。

    於是在一系列矛盾衝突和社會問題,也逐漸開始顯現,在這種情況下,多年前制定的一條規定和準則,就顯示出了我的先見之明,

    每個軍莊戶的家庭中,除了沿襲父輩位置的長子和么子外,其餘成年的子嗣,都必須聽從體系內的統一安排,他們絕大多數人在領取了一部安家費後,就會被派遣到南平、安東、北原這些邊地去進行有組織的集體開拓。

    現在他們又增加了一個新去處,到嶺西去,相比需要在苦寒或是瘴熱環境中篳路藍縷的安東南平等地,嶺西行台所占據土地上,卻是不乏土地富饒,氣候適宜,人口眾多的所在。

    而且這些在集體生活下,耳濡目染的薰陶著長大的新生代,先天就被烙上來自龍武軍體系的忠誠和歸屬感,也不缺少榮譽感和服從性的基礎,也沒有什麼人離鄉賤,物離土貴之類的情節,所見的都是那些遠方博取軍功和財貨的退養士兵,各種優遇和風光的景象。

    補充到了域外之後,可以大大改善原本體制下,使用坑蒙拐騙威逼利誘各種手段,半強制移民和各種理由流放而來的人口結構。

    另一方面來說,這些年輕的新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基礎。只要經過一定的培訓和實習,就可以大量填充到唐人所建立的各級政權中去,進一步鞏固龍武系在域外的經營和發展,可謂一舉數得。

    因此在國內生存和就業的壓力下,這種在官方組織下被稱為「走西口的,向西討生活的人口流動浪潮,」整整持續了一百多年才得以平息。

    但是其中。只有少數人能夠滿載著財貨和女子衣錦還鄉,更多的人因為現實和環境的需要,不得不紮根在當地繁衍生息,成為唐人在域外龐大殖民體系中的一份子,這也是被後人稱之為「三川子弟滿嶺西」的典故由來。

    《唐代殖民考。新作物與人口浪潮》……

    一番雞飛狗跳的分派調遣之後,嶺西西部各路。諸軍城鎮戍和五大藩屬兵團的交錯駐防制度,才得以初步形成,有一條原則是鐵律,就是本兵外戍制度,除了唐人和歸化移民以外,從本地募集的士兵,決不允許在本地長期駐留。而是按照三百里,五百里、和八百里的不同年份標準,與外地輪換駐紮。

    在西平州(巴格達)短暫停留和安排之後,我的隊伍再次分為南北兩路,

    由於需要巡查海外軍州在南方安置和遷徙的情況,我親率衛士官吏數千人走的是依蘭平原的南線,而其他回程大隊人馬則走的是距離更短,道路狀況也更好的北線。經由克爾曼沙赫附近山口,回到伊朗高原的畿內州,也就是內定的首府——伊斯法罕,進行再次休整和分流。

    乘船南下過了納西里耶之後,

    秋收特有的景象開始顯現出來,最初只是遠方天際零零碎碎的斑黃色,然後是沿著運河兩岸。散落的小塊麥田,隨著行船的時間,逐漸變得密集起來,開始夾雜著各種已經收過的果林和葡萄園。


    等到了蘇薩附近,兩河匯聚的阿拉伯河口,星羅棋布分叉出來人工運河兩岸,就是滿眼連綿不見盡頭,沉甸甸低伏的青黃麥野,等待收穫的景象。

    各種依河而生的磨坊,工場也變得頻繁起來,雖然還未恢復到原本人煙稠密的喧鬧景象,但和年前的荒蕪潦倒,是天然之別。

    以非洲黑奴為主的,各種被有償釋放的本地奴隸和來自印度次大陸的深色皮膚移民,成為當地最常見的風景線,自由不是沒有代價的,作為贖身的補償,他們至少要繼續以佃戶的身份,在唐人為主的大小公有田莊、工坊勞作上十到二十年。

    水路上往來的各種形質大小船隻,滿載壓舷貨物往來川流不息,來自波斯灣漁獲和水產,來自印度的珠寶香藥,來自南海藩國和羈縻屬的白糖青鹽酒類木材,來自東土的絲瓷茶紙,像回溯的萬千尾魚群一樣,爭相恐後的游向上游的巴格達。

    在蘇薩城短暫停留的時間,我也收到了一大套,最新版本教材的試印樣範。

    相對行事束手束腳的國中,域外的這些學校的教材和基本綱要,都是我一手炮製或是欽點的成熟版本,

    比如最基層的屯莊蒙學階段,就只有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之類的識字造句和簡單加減乘除的基本算術,足以滿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唐人和歸化移民在社會地位上,相對其他族群始終高人一等的基本保障;

    到了戍堡市鎮一級的幼學階段,則多出書法、珠算和白話簡史,算是培養各色基層人員的起步和基礎;

    到了軍城和州治一級的鄉學,則在上述內容的冷升級之後,又多了半軍事化的集體生活,操條口令,熟悉刀槍弓馬的基本集訓。在這個層次無法承擔繼續學習費用的人,還多出一絮級技術學堂的選擇。

    比如進入百工學堂,包食宿兼半工半學的方式,學習木工、金工、燒造、土建之類,大眾向的職業技能;或是進入拓殖學堂,學習農藝、育種和各種工具的使用,培養成未來新移民開拓團體的骨幹分子

    同樣的,各軍屯營田體系下,專門吸收軍眷子弟的隨軍營校,也在這一個層次中。

    他們也是預想中。嶺西行台統治下構成社會金字塔的中堅階層。

    第四級的學校,則位於各路首府和各府治所在內,在鄉學拓展進階的基礎上,又多了物理和化學,天文和地理,音樂和美術等選修內容,主要科目與國內各地的分學大致相同。只是教材有針對性的刪選添減,在選課上出現文職和武途的分野,算是社會精英和官僚階層的基本搖籃。

    在這個階層,也可以轉入一些更加專業性的分支,比如府路屬的醫學附院,工程營造院。財計附院、器造學堂、士官講武堂等等,學習周期更短,結業就能獲得不錯的職位。

    而作為統治基礎的各種學問,政治和經濟學,兵法謀略等,就只有在特定的地方,——位於伊斯法罕的嶺西武學和嶺西大學堂。才能得到深造和精修,這也是進入嶺西行台上層的唯一途徑,哪怕是在役功勳卓著的新晉將士,也必須經過最高兩學,選修再造的這一過程。

    當然這其中大部分都是草創,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完善。嚴格說,這個教育體系藍圖的前三級才是最適合目前嶺西統治架構下需要的。

    用了半個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上一章 首頁 目錄 加書籤 下一章
相關:  唐殘  唐奇譚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逆劍狂神  一品唐侯  武道大帝  御鬼者傳奇  逆水行周  
同類最熱
搜"幻之盛唐"
360搜"幻之盛唐"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