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鹿鼎記

【1029 預料之中的大勝】

阅读页设置
背色

  

  

  

  

  

  

  

  

字體

上一章 首頁 目錄 書架 下一章

會一直曖昧的與韋寶和談,甚至和親。

    八旗的戰力,如果以戰爭做註腳劃分時期,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從努爾哈赤萬曆十一年起事,到十九年基本整合建州,算是第一階段。

    從萬曆二十一年擊退九部聯軍,到天啟五年攻陷旅順,第二階段。

    從天啟六年到崇禎三年袁崇煥死,是第三階段。

    韋寶現在所處的是歷史中的第三個階段。

    崇禎四年大凌河圍城戰到崇禎十七年山海關之戰之前,是第四階段。

    入關到一統天下,算是第五階段。

    第一階段,草創。勝多敗少,艱苦創業。起事兵力從百人左右三十甲,攻圖倫城,到萬曆十九年的千餘人,主要是以步兵為主,重甲不多。

    圖倫城、薩爾滸城、兆佳城、馬兒墩、介凡、哲陳部、安土瓜爾佳城、漠河、俄而渾城、王甲城、一系列征戰,節節勝利。

    戰鬥十分頻繁但規模不大,所謂敗仗也不過是攻伐偶有不利,或身受重傷,攻翁克洛城時努爾哈赤中箭。

    兵力本身未受重挫,反而不斷增加,終能整合建州,也引起了其他女真部族的忌憚。

    然而這一時期,大明王朝並沒有將目光投射過來,不僅不庇護尼堪外蘭,反而陸續重擊葉赫部、哈達部等,並於萬曆十七年封努爾哈赤為建州左衛都督,次年努爾哈赤赴京進貢。

    第二階段,崛起。戰功赫赫,尤其是數次以少勝多,以弱敵強。擊退九部聯軍、陸續將哈達、輝發、烏拉等部族攻滅收服。

    終於引起大明注意,然而,先出手的是努爾哈赤,四十六年祭出七大恨,出兵破撫順、連克十餘堡、取清河。

    於是,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之戰爆發,明軍大敗,後金隨即陷開原鐵嶺,並終結葉赫部。

    短暫平和之後,再度發起攻勢,破遼陽瀋陽,掃蕩遼河以東七十餘堡,血戰西平堡,勾結內應輕取廣寧。

    至此,關外徹底陷落。

    遼陽瀋陽廣寧全是大城重城,大軍是十萬十萬的潰敗,總兵或戰死或投降,督撫或自殺或下獄論死。

    這一階段,後金正式建立八旗,先四色旗再四鑲旗,兵力從七千左右,逐步到達三萬,打烏拉,到五六萬,占據遼東。

    從草創時期的軍紀混亂人員混雜缺馬少甲,到如林之眾如泉之涌甲冑光芒耀如冰雪,軍容壯盛軍紀嚴明。

    從朝鮮官員的出使記錄來看,八旗兵這個時候已經擁有了強大的騎兵力量和較為完備的軍械製造能力。

    在戰鬥初期,戰力還不及葉赫,隨著戰爭的發展,形成了五六萬建州部為主,三萬左右烏拉東海兵為輔,加上葉赫部的九千青壯,並且在擊敗明軍的幾次大戰之後,薩爾滸遼瀋,得到大量的馬匹兵器和糧草,當然還有廣闊土地和人民。

    最終形成了十萬左右兵力,六萬左右主力的軍事集團。

    大明方面,在薩爾滸遼瀋的大敗之後的關節點。

    熊庭弼經略遼東,提出增兵加餉造械鞏固城池的方略,此時漫談恢復進剿之事何敢草草。以守為穩著,守正所以為戰也。

    決策是以四路要地為防禦重點,每路設兵三萬,靉陽清河撫順柴河,放棄瀋陽擊中兵力於遼陽,總計十八萬軍馬,軍餉三百餘萬,計劃還未執行,群臣攻訐,熊庭弼去職。

    後續發生的事,基本遵循熊庭弼的預料,後金從開原鐵嶺撫順步步進逼,繼而接連攻取大明分兵駐守的瀋陽和遼陽。


    瀋陽被殺七萬,遼陽大約六萬,於是兵敗如山倒,遼東淪陷。

    此時關外在遼西還有廣寧可守,熊庭弼再度受命主持防務。

    決策是三方布置策,固守廣寧集結兵馬;以登萊舟師海陸牽制,伺機進遼南沿海;以山海關為中軸節制三方,待各鎮兵馬大集,三方並舉。

    這一戰略的關鍵,就是先穩住陣腳,重建前線的戰力,再集合絕對優勢的兵力同時出動,後期甚至可以讓朝鮮策應。

    穩住陣腳,需要時間需要錢。

    在薩爾滸之戰後,遼東一片慌亂,熊庭弼臨危出任遼東經略,守了一年,安然無事,提出方略,守而後戰,被攻訐辭職。

    短暫的太平換來的是朝廷轉而支持主張速戰的王化貞,所謂「願以六萬人進戰一舉蕩平」,並任由遼東巡撫王化貞架空熊庭弼。

    其結果是,廣寧一戰而沒,又丟了十二萬兵力全在廣寧,熊只有關上五千左右,遼西全部喪失,大明勢力退入關內。

    關外局勢,從撫順到開原。從遼瀋到廣寧,一壞再壞,終於一無所有,無局可布。

    自後金開戰以來,大明總兵級的僅僅戰死就有十四位,兵員損失數十萬,更不用說百萬糧草和無數軍械馬匹。

    第三階段,挫折。

    尷尬的失敗。

    這次是明軍以少敵多,以弱勝強。

    因為大明對後金勝利的罕有。

    遼西大敗之後,京師震動。

    主帥被逮,急需人主持危局。

    第一個去的張鶴鳴,辭職歸家。第二位解經邦,三次上疏,力辭重任。

    最後推舉王在晉,吏部推選了一天,不允推辭,依舊請辭,熹宗怒,令其刻期就道,否則「以國法繩之」。

    王在晉被迫赴任,此時已經是三月份了,廣寧大戰是正月。

    這種情勢下,有個人早已在正月去遼西逛了一圈,回來詳細介紹了關內外形勢,結論是「予我軍馬錢穀一人足守此」。

    朝廷正愁沒人,立刻就讓這位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曾任邵武縣令,兵部職方司主事袁崇煥,從京師調去山海關。

    袁崇煥提出「守而後戰」「憑堅城用大炮」「以遼人守遼土」。

    以山海關、寧遠、錦州為點設置立體防線,在狹長的遼西走廊建立一個後金咬不動的山。

    以距離山海兩百里外的寧遠,再百餘里外的錦州,四百里的空間,留駐軍民,建築堅城,堵住走廊。

    以此,終於屯田五千餘頃,歲入十五萬石,再圖進取。

    大明對遼人的觀感是很低的,反之亦然。

    萬曆年早期敲骨吸髓,民變民逃,和後金崛起時期大批遼兵隨同將領投降後金,向心力和信任度都很差。

    朝廷上下包括熊庭弼都不信任遼人,以後來成為袁崇煥臂膀的祖大壽為例,祖家是遼東大族,廣寧之敗,他逃去覺華島,其實是很搖擺的。

    袁崇煥最初也不信任遼人,打算以廣西狼兵構建主力,但很快確立「以遼人守



【1029 預料之中的大勝】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上一章 首頁 目錄 加書籤 下一章
相關:  崇禎盛世  萌皇  《最猛三國》  甲午崛起    法象仙途  戰國野心家  重生日本搞娛樂  獨步逍遙  墨唐  
同類最熱
搜"明鹿鼎記"
360搜"明鹿鼎記"
語言選擇